《古朗月行》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诗作。全诗如下:
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。
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。
仙人垂两足,桂树何团团。
白兔捣药成,问言与谁餐?
这首诗通过儿童天真的视角,描绘了月亮的形象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奇观的热爱与想象。
开头两句“小时不识月,呼作白玉盘”,写出了孩童时期对月亮的最初认知。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,看到圆圆的月亮,觉得它像一块洁白的玉盘,天真地将月亮比作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物。这种比喻充满了童趣,也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心。
接着,“又疑瑶台镜,飞在青云端”进一步丰富了月亮的形象。诗人猜测这可能是传说中的瑶台宝镜,飘浮在青天白云之间。这一联想既体现了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,又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。他把月亮赋予了一种神秘而美丽的特质,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世界中。
中间两句“仙人垂两足,桂树何团团”,则融入了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。传说月宫中有仙人吴刚,还有那棵永远砍不断的桂花树。这里描述了仙人的身影隐约可见,以及桂树繁茂的景象,使画面更加生动具体。
最后两句“白兔捣药成,问言与谁餐?”提到传说中的玉兔在月宫里捣制长生不老药的情景,并提出疑问:这些药是为谁准备的呢?这一设问不仅增添了诗意,还引发人们对宇宙奥秘的思考。
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,构思巧妙,通过对月亮形象的描写,传递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。同时,它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,以及他们将自然现象与神话传说相结合的独特思维方式。因此,《古朗月行》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,更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