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下问童子
清晨,薄雾笼罩着山林,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。一位年迈的诗人独自漫步在蜿蜒的小径上,他身披粗布长衫,手持竹杖,步履虽缓却坚定。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——每到春天,总要走进这片熟悉的山林,寻找灵感与内心的宁静。
走到一棵苍劲挺拔的老松树下,诗人停下脚步,目光落在不远处一个正在玩耍的孩童身上。那孩子约莫七八岁,扎着两个小辫子,穿着朴素的衣裳,正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。诗人微微一笑,上前问道:“小小童子,你可知道这山中何处有寺庙?”
孩童抬起头,清澈的眼睛望着这位白发飘然的老人,略显稚嫩的声音答道:“先生,这附近并没有寺庙呢。不过,我常听村里的长辈说起,过了这片林子,再往东走大约十里,有一座古刹,香火旺盛。”
诗人点头,心中若有所思。他并未急于继续赶路,而是蹲下来与孩童攀谈起来。“你为何独自在此?”诗人好奇地问,“难道你不该读书写字吗?”
孩童放下手中的树枝,认真地说:“先生,我们家住在山脚下,爹娘都去田里干活了,留我照看家中的羊群。但我喜欢这里,松涛阵阵,鸟鸣清脆,比在家有趣得多。”
诗人听后,不禁感叹:“原来如此!你年纪虽小,却懂得享受自然之美,实属难得。”他顿了顿,又问:“那你可曾学过诗?”
孩童摇头,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向往。“没有呢,但我觉得那些写景抒情的句子一定很美。比如,‘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’,这样的画面就让我觉得特别生动。”
诗人听罢,忍不住抚须大笑:“好个聪慧的孩子!你虽未读过诗,却已能从自然中悟得诗意。这便是天地间的真学问啊!”说罢,他从袖中取出纸笔,在一张素笺上写下几句诗赠予孩童,随后挥手告别。
夕阳西下时,诗人站在山顶回望,只见那松树下的小小身影依旧忙碌于自己的天地间。他忽然明白,真正的智慧并不局限于书本,而是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、感悟生命的意义。这或许就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吧。